2021年11月8日,由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和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解放军总医院)联合主办,由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国际交流工作委员会和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联合承办的第八期《老年医学临床实践技能高级研修班》暨国家卫健委“老年失能预防干预”《老年衰弱后失能的预防和干预》(2019GJWJW7)项目培训班第二天的课程,精彩继续。
上午会议前半程由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的张丽教授与张立海教授进行主持。
首先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王晶桐老师以“老年衰弱患者的围手术期管理”为核心,向大家分享了老年患者围术期进行衰弱评估的重要性和以及衰弱评估、管理的实践经验。
来自北京科技大学的班晓娟教授以前沿科技的角度,向大家介绍了人工智能技术在老年人活动能力监测的相关应用场景,她表示,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进步,未来为临床、康复等领域将有更广泛的应用。
来自北京体育大学的王正珍教授与上海体育学院的吴雪萍教授,以体育的视角向大家介绍了慢性疾病运动干预的示例以及老年多学科门诊和运动康复方案的设计实施。王正珍教授讲述了运动处方的基本概念、核心内容、以及运动处方制定与实施流程。WHO早在1994年就提出静坐少动的生活方式是当今慢病发生的第一独立危险因素,进入21世纪,WHO再次提出体力活动不足是21世纪最大的公共卫生问题;联合国、WHO、美国运动医学会等机构在2011年组织的高峰论坛明确指出科学健身是防治慢病的低成本有效策略,应深入体医融合的研究,加强医疗保健-健康-体质健康之间的融合,推动医生与医疗保健人员成为体力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另外要加强对医疗保健人员、健康管理者和健康体适能专业人员的培训。王正珍教授以代谢综合征病例示教了如何针对慢性疾病患者个人健康信息、医学检查结果、运动风险评价及健康体适能测量与评价,展示了如何选择、确定运动处方的核心内容;强调了为慢病患者制定运动处方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应明确的事项。使在场的学员了解了慢病患者运动处方的基本内涵,为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基础。
上海体育学院的吴雪萍教授从体医融合门诊、社区运动康复方案视角,分享临床医生、健身指导专家联合问诊、综合评估,并通过有资质的健身指导者和社区健康师进行运动干预,满足不同人群的健康需求。同时,吴雪萍老师还分享了“体卫融合”视域下社区长者运动健康之家,长者运动健康之家也是多学科在社区中综合应用的一种方式,是体卫融合理论成果转化地,是适老化、智慧化与数字化技术应用的示范地,是延伸体卫融合社区创新发展的探索地。通过该项目的实施,不断满足老年人对健康多层级的需求,以社区为单元助推健康关口前移,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健康服务。
上午会议后半程由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的黄丽萍教授进行主持。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国际交流工作委员会主任、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的胡亦新主任医师,以“老年衰弱的评估、干预方案考虑要素”为题目,比较了目前国内外在衰弱研究领域各种评估工具、干预方面的循证证据和临床、社区中应用的选择,同时也提出在衰弱评估和干预中存在的问题。她指出进行衰弱的管理是老年医学的核心,要在老年人的急诊、住院、急性后、社区和安宁疗护阶段都树立衰弱筛查和个体化管理的意识,而评估技能细节规范化、促进信息技术、可穿戴设备在衰弱评估、干预管理应用,则可以促进对老年衰弱管理的早期、准确筛查和各种措施落地的易行性。最后胡主任介绍了301团队在老年衰弱领域取得的一些研究成果,在301医院开设的老年衰弱多学科门诊工作和联合多医院专家撰写的《老年衰弱门诊服务规范》团体标准征求意见稿已向社会发布,希望大家积极参与完善与推广,一起提升对老年衰弱的早期识别和管理水平。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的郝立波主任以骨科的角度,非常详细的介绍了膝关节骨关节炎的病因、病理再到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等方面的知识。老年膝关节骨关节炎是最常见的老年疾病之一,发病率和致残率均很高,因此郝主任建议:目前治疗方法众多,应综合选择,在决定手术之前应充分进行非手术治疗,如果要进行手术,膝关节置换是疗效最确切的方法,同时也要充分与病人沟通,打消病人对膝关节置换的恐惧心理。
下午会议的前半程由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认知障碍分会会长、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贾建军教授进行主持。
来自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的富丽萍主任,详细介绍了基于A/T/N生物标志物分类系统的AD研究框架,从分子探针显像机制、分子探针与其他分子标记物的相互联系及典型病例分享不同角度帮助大家了解分子影像,直观感受分子影像在认知障碍的应用。富主任针对正电子分子探针在AD早期诊断、鉴别诊断的应用及其重要临床、科研价值做了非常清晰的梳理,开拓了临床医生与影像科医生联合管理认知障碍的视野,为认知功能障碍的评估提供了可视化依据。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孙新宇主任以“老年期抑郁障碍的多维度认识”为题目,就老年抑郁症状的识别诊断以及它的治疗、预防做了全方位的的介绍,使大家对于老年抑郁这个老年人常见的疾病,有了更进一步的的认识。
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的王炜主任自2018年以来一直指导本培训班的老年认知功能筛查和评估技能的规范化培训。此次为大家带来“老年神经认知评估的进阶培训”。她指出老年认知心理评估中记忆力的评测比较常见,但是注意力的评测与执行功能的评测也非常重要。
北京老年医院的吕继辉主任自2018年以来一直支持本项目,是本培训项目特色内容之一《老年认知功能障碍多学科工作坊》的主要指导专家,此次与大家分享了“阿尔茨海默病(AD)共病与用药注意事项”。她表示AD患者往往多病共存,且多重用药比例高,对此类患者应该权衡获益与风险,并考虑预期寿命。在用药方面应选用耐受性与安全性好的药物,尽量避免多重用药。
在今日下午,还开展了“老年衰弱门诊多学科病例讨论暨老年认知症多学科工作坊(第三期)”,并由浙江医科大学的杨云梅教授、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的骆雷鸣教授与胡亦新教授、北京老年医院的吕继辉教授轮流主持。
首先由解放军总医院的胡亦新、张丽、田慧、王炜、卢强、刘英华、陈孟莉、黄丽萍、肖红菊、于卓然等专家团队进行病例分享。通过该团队多学科专业基于老年综合评估,制定出一整套的管理方案,并通过随访调整方案,患者在血压、血糖、血脂的控制方面,在吞咽功能、双下肢乏力方面均有明显改善。由本病例总结,在老年衰弱多学科门诊建设中,基于老年综合评估及时启动跨学科团队会诊,高水平的专科专家给予共病管理调整多重用药、配合默契的跨学科团队工作模式和组织机制、病人和家属的支持参与,建立随访机制,都是促进老年多学科门诊能够将管理方案启动和落地,并能切实使老年人获益的要素。
来自航天中心医院-老年医学二科的MDT团队做了第二个病例分享,该病例为91岁高龄男性共病患者,存在认知功能下降、焦虑抑郁状态、衰弱、营养不良、功能重度依赖等问题,通过由老年医学二科卢翠莲、窦立冬及王立娜,精神卫生科陈玲,药剂科谢清,营养科许美艳,康复科刘旸组成的跨学科团队专业老年综合评估后,制定出关于针对情绪、多重药物、营养、康复、照护一整套整合管理方案,经过积极干预,患者目前病情已经好转且出院。通过此病例分享充分体现传统的亚专科单病诊疗模式已不适于老年人,老年医学跨学科整合团队成为老年人重要的诊疗模式。主持人杨云梅主任也给予了高度评价。
由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的宁静主任团队分享第三个病例。在专家点评环节,骆雷鸣教授表示:作为一个市级医院,能够有这样高质量的病例,多角度多方位全程的管理方案对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很值得我们学习。
最后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杨云梅团队进行案例分享。该团队以“是谁推到了第一块多米诺骨牌”为题目进行了精彩的演讲,介绍了一例以“乏力、纳差2周”为主诉的门诊老年衰弱病例,抽丝剥茧、层层剖析,最终明确病因。病例紧紧围绕以患者为中心进行全人医护照料的宗旨,灵活运用老年综合评估技术,经过多学科诊疗团队拟定的精准、连续性的衰弱管理方案,改善了患者的功能状态和生活质量。吕继辉主任点评时表示:对患者进行了老年的综合评估,从全人的角度对于可干预的危险因素进行了有效干预,尤其连口腔的清洁都注意到了,很值得学习。
第二天的培训课程近万人次持续在线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