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5日是农历小寒节气,正如民谚所说:“小寒时处二三九,天寒地冻冷到抖”。整个中国大地迎来了大降温,1月6号北京最低气温更是跌破历史极值。北京全市20个国家级气象站最低气温均在-18℃以下,北京地区代表站南郊观象台最低气温-19.6℃创下了1966年2月以来最低值。未来寒冷天气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寒冬除了给人们户外出行带来不便,更使高血压患者经受了严峻考验。
这不,1月7日下午门诊时,一位94岁老奶奶的女儿进到诊室,拿出一个小本本。说老太太有高血压多年,用降压药控制的很好,尤其是夏天,半片降压药就可以将血压控制正常。但进入冬天后,尤其是近两天,降压药加到每天1片,血压还是高。小本本上整整齐齐记录了每天早上、下午、睡前的血压、脉搏,记录显示老奶奶近几天收缩压基本都在160~170mmHg。这个情况显然符合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的季节性特点。我根据老奶奶的血压、脉搏情况,调整了降压药物使用方案。患者女儿不放心地问:“血压不会降太低了吧?”。我说:“您每天测量血压记录很仔细,特别好。调药后要继续像现在这样监测血压、脉搏,争取将收缩压控制在150mmHg以下,3天后再来复诊,根据血压情况决定是否继续调整用药。”患者家属连说好,带上小本本离开了诊室。
作为一位长期高血压患者,这位老奶奶有几点做的特别好:1.长期监测血压、脉搏,并且详细记录;2.知道根据血压波动情况个体化来调整降压药物用法;3.监测血压出现波动,自行调药后血压不达标,即到医院就诊咨询;4.对高龄老年人降压治疗出现血压过低有警惕性。为什么这样说呢?
随年龄增长,大动脉弹性下降,动脉僵硬度增加。老年高血压患者常见单纯收缩压升高和脉压增大。另外,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常伴有多种危险因素和相关疾病,合并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肾功能不全和脑血管病的检出率分别为39.8%、51.6%、52.7%、19.9%和48.4%。对于降压治疗应更加小心、谨慎,以免血压过低导致靶器官血流灌注不足导致靶器官损害。
《中国老年高血压管理指南2019》针对老年人血压特点,提出老年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应遵循的几项原则:1.小剂量:初始治疗时通常采用较小的有效治疗剂量,并根据需要,逐步增加剂量。2.长效:尽可能使用一天一次、 具备24小时持续降压作用的长效药物,有效控制夜间和清晨血压。3.联合:若单药治疗疗效不满意,可采用两种或多种低剂量降压药物联合治疗以增加降压效果,单片复方制剂有助于提高患者的依从性。4.适度:大多数老年患者需要联合降压治疗,包括起始阶段,但不推荐衰弱老年人和≥80岁高龄老年人初始联合治疗。5.个体化: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耐受性、个人意愿和经济承受能力,选择适合患者的降压药物。
年龄≥80岁的高血压患者,称为高龄老年高血压。此类患者的降压治疗以维持老年人器官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和降低总死亡率为目标。应强调收缩压达标,在能耐受的前提下,采取分层次、分阶段的治疗方案,逐步使血压达标。治疗过程中,应监测血压、脉搏(包括立位血压),并评估耐受性。若出现低灌注症状,应考虑降低治疗强度。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建议采用分阶段降压,血压≥150/90mmHg,即启动降压药物治疗。首先将血压降至<150/90 mmHg;若耐受良好,无不适症状,可将收缩压进一步降至140mmHg以下。
作者:
高伟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高血压分会委员
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老年心血管病专业副主任医师
老年医学心血管病学博士
(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文中部分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