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朋友你知道吗?每年的5月29日是“世界肠道健康日”! 肠道不仅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而且是除了大脑之外最敏感细腻的人体器官,堪称第二大脑,因此呵护肠道健康至关重要!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的动态平衡与肠道健康息息相关,那么接下来让我们“肠”话短说,一起探秘肠道里的“寄居者”吧。
一、栖息在肠道里的“小居民”
肠道是消化管中最长的一段,也是功能最重要的一段,通常指的是从胃、幽门至肛门这一部分。人的肠道可分为小肠、大肠、直肠三个部分,长约7~8米,但它并不是一根光滑的管子,它不仅在肚子里千回百转,而且上面布满了大小褶皱,如果将褶皱完全展开,其面积能达到400平方米,而一个标准篮球场的面积不过才420平方米!在这个“豪门别墅”里住着数量庞大的“小居民”,它们从你呱呱坠地起一直陪伴着你一生,它们就是像你的指纹般独一无二的肠道菌群。
微生物学家将广泛定居于肠道黏膜表面的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古菌和病毒组成的复杂微生物生态群落称为肠道菌群[1]。人体肠道内寄生着10万亿个细菌,光结肠内就有400个以上的菌种,它们构成一个巨大而复杂的生态系统。人体肠道内的微生物中,超过99%都是细菌,这些数目庞大的细菌大致可分为三个大类:有益菌、有害菌和中性菌。据研究,体魄强健的人肠道内有益菌的比例可高达70%,普通人有25%,而便秘人群只有约15%,而癌症病人肠道内的有益菌的比例只有10%。
人体的肠道是一个与数以万计的微生物共生的生态系统,人与肠道菌群的共生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通过个体的适应和自然选择,菌群中不同种类之间,菌群与宿主之间,菌群、宿主与环境之间,始终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中,最终形成一个互相依存、相互制约、稳定多样的生态系统。
二、“小细菌,大作用”
我们的肠道内藏着这么多的细菌,而却能共存相安无事,主要是因为机体与肠道菌群之间存在着一种平衡。这些栖息在人类肠道中的细菌可不是白吃白住的“同居者”,它们多数为共生菌,与人类互利共存、相互作用,通过多种途径影响人类的营养吸收与能量代谢。
肠道微生态的功能可不容小觑,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
1、屏障作用:肠道正常菌群与肠黏膜紧密结合,构成肠道的生物学屏障,阻止致病菌入侵。同时,正常菌群分泌的代谢物有抑制致病菌生长的功能,使得有害菌数量保持最小化。此外,由杯状细胞分泌的黏蛋白和糖蛋白组成了肠壁外厚厚的黏液层,这层厚厚的“糖衣”像盾牌一样将菌群与肠壁细胞有效隔离。
2、影响免疫功能:肠道菌群与宿主互利共存,在宿主免疫系统的发育、完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研究发现当肠道菌群减少时,肠系膜淋巴结的数量会减少,体积也会减小。相反,如果增加肠道益生菌的含量提高机体免疫力,治疗疾病,可能与其分泌免疫调节因子从而影响细胞信号通路有关。
3、抗肿瘤作用:肠道内致病菌能够导致远端肠组织癌变,然而,肠道益生菌却能阻止肿瘤的发生与发展。其机制可能是一些特定的肠道菌群能够启动多种系统事件来反转前癌信号,从而有效抑制早期瘤变向癌的转变。
4、抗衰老作用:研究显示,老年人相比年轻人,肠道微生态的多样性显著降低,循环中睾酮水平与衰老及不良健康事件密切相
关,而摄入纯化乳酸杆菌能够大幅提高血清睾酮水平,通过抗氧化、降低体内炎性反应因子的水平,从而反转骨骼肌肉质量下降、认知功能缺陷、减轻抑郁状态、促进体质量增加。
5、参与营养代谢:我们的食物中有约10%~20%的糖类是不能被小肠消化吸收的,这些非吸收的食物糖类一进入结肠,被肠道细菌酵解生成短链脂肪酸、乳酸和一些气体。其中,短链脂肪酸中的丁酸盐是肠上皮细胞的主要能量来源,可以维持结肠细胞的紧密连接,促进上皮细胞增殖分化并加快损伤后上皮的修复。此外,研究发现乳酸杆菌能够通过产生胆盐水解酶来促进胆盐的水解,抑制机体重吸收胆盐,胆盐就从粪便中排出增多。而为了维持机体胆盐的平衡,我们的身体开始调动血液中胆固醇进入肝脏,来产生更多胆盐,因此我们血液中胆固醇就随之降低。
6、微生物-肠-脑轴:你知道吗?肠道与大脑之间是可以交流的?国外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可通过免疫、神经内分泌和直接的神经机制来影响调节着“微生物-肠-脑轴”。这些小小的微生物产生如单胺和氨基酸等物质,可通过淋巴和血管系统到达中枢神经元影响人的活动, 并可能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所以,有时候可能你感到焦虑和抑郁,很可能是你的肠道菌群emo了。
参考文献
[1] KLIMENKO E S, BELKOVA N L, ROMANITSA A I, etal. Diversity and Metabolic Potential of the Gut Microbiome in Adolescents with Functional Bowel Disorder[J]. Bull Exp Biol Med, 2022,172(6):681-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