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卫协同,智慧互联”2024运动健康体卫融合交流活动纪实一:活动盛大开幕
2024-12-31 15:53:00 来源:中国老年医学学会

11月23日上午,由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运动健康分会与杭州市体育局联合主办、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国际交流工作委员会、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杭州市陈经纶体育学校联合承办的“体卫协同,智慧互联”2024运动健康体卫融合交流活动在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杭州盛大开幕。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会长范利教授,中国老年医学学会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张秋俭教授,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副会长陈峥教授,浙江省杭州市体育局党组成员、二级巡视员邓伟民,浙江体育科学研究所全民健身研究中心薛亮主任,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运动健康分会会长、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华西)主任董碧蓉教授,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魏国庆教授,杭州市陈经纶体育学校党总支书记骆卫峰教授,东南大学社会与健康研究所所长王红漫教授,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国际交流工作委员会主任胡亦新教授,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运动健康分会名誉会长杨云梅教授,分会副会长:清华大学长聘教授余家阔、辽宁省金秋医院(辽宁省老年病医院)党委书记暴继敏教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黄国志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老年病科副主任张勤教授、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医学与康复学院院长倪国新教授、上海体育学院研究生处副处长王琳教授等出席活动。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许晓东、杭州市陈经纶体育学校科医中心主任孙宁主持开幕式。


嘉宾致辞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张秋俭教授对大会的顺利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她肯定了的运动健康分会过去一年的三项成果:一为凝聚,现已汇集600余名委员,开展了多次学术、科普、义诊等活动,并争取到了杭州体育局的力量注入;二为跨界,组织了多领域跨界、融合、交叉的活动;三为传承,开展了一系列的人才培训工作。进而,她提出了三项工作计划:一要结合习总书记提出的健康关口前移的指导思想,把握发展方向,建立体卫协同机制,促进全社会共同参与;二要继续联合的工作模式,发扬各界优势,摸索适宜性体制架构;三要加强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张秋俭强调,通过这些努力,运动健康分会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推动体卫融合的深入发展,为实现全民健康目标贡献力量。她呼吁与会者携手合作,共同为构建健康中国而努力。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运动健康分会会长董碧蓉教授对各界专家、代表的到来表示欢迎。她表示本次活动紧扣“体卫协同,智慧互联”这一鲜明主题,深度聚焦运动损伤与康复,穿戴设备、人工智能与老年运动,老年运动处方与主动健康等前沿领域,给大家带来丰富的知识盛宴与实践指导;强调了体卫融合当下在健康中国、体育强国中彰显的战略意义与价值,突出体育锻炼在疾病预防方面所具有的多效率、低成本优势,激发广大民众积极投身科学健身的主动意识与热情。


浙江省杭州市体育局党组成员、二级巡视员邓伟民,从当今国民健康状况的反思中出发,提出如何有效实施体卫融合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大课题。从政策的顶层设计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均需建立体育与医疗的联动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此外,还应重视体育与医疗人才的培养,尤其是既懂体育又懂医疗的复合型人才;在进一步的实践中,应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公众对体卫融合的认识;通过媒体宣传、公益活动等方式,普及体育锻炼和健康知识,增强公众的健康意识,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到体卫融合的实践中来。总之,我们应积极促进社会各界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体卫融合的发展,提升国民健康水平,构建健康中国。


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魏国庆教授指出,随着2030健康中国规划纲要的实施,体卫融合、智慧医疗、主动健康等热点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如何有效地推进、实现医疗与体育的有机结合,推动精准医疗和个体化医疗的进步,如何利用现代化的信息和智能设备,提高我们的健康服务水平,是我们面临的挑战。希望通过本次活动,推动各界专家的深度交流合作,进一步完善我们的健康服务,激发社会各界对老年健康的关注和支持,促进健康知识的普及,帮助更多人掌握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实现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面对未来,继续秉持体卫融合、智慧互联的理念,不断探索创新,深化合作,共同应对老龄化带来的挑战,努力为老年人创造一个更加健康幸福的社会环境。

《骨关节炎健康管理专业培训手册》新书发布会


嘉宾致辞后举行了《骨关节炎健康管理专业培训手册》新书发布会。该书由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医学与康复学院院长倪国新教授主译,该书的原版为全球骨关节炎询证管理的开山之作,针对当前骨关节炎的健康照护短板,提供了践行“以人为中心”的最佳证据照护,具有时效性、权威性、科学性、系统性的特点。与会专家对新书的出版表示高度认可,认为将对我国骨关节炎健康管理领域产生积极影响。

学术主旨演讲


接下来的学术主旨演讲环节由杨云梅教授与董碧蓉教授全程主持。首先由余家阔教授带来了“解决体卫融合需求中的痛点——促进膝关节运动伤病诊疗成果转化和智慧升级”的学术演讲,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当前膝关节运动伤病诊疗中的问题,并提出了创新的解决方案。


梁家文教授带来的“长者身体活动研究转化为社会影响”的精彩分享,通过详实的数据和案例,展示了如何将长者身体活动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政策和实践,从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度。


张元亭院士为我们展示了“从智慧可穿戴技术到主动健康管理”的创新发展策略。从“为了人类健康”的第三次革命切入,勾勒了从学科到技术、从应用到产业的医工融合过程,描绘了数据驱动医疗决策的前景,以及“8-P”健康的未来医疗模式。


董碧蓉教授从生理、心理及其他方面,通过研究数据和实例为我们详细讲授了为什么说“运动是最好的‘抗衰老药’”,强调了定期运动对延缓衰老、增强身体机能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个性化的运动处方建议,不仅为与会者提供了科学依据,还为推广健康生活方式提供了实践指导,为运动健康领域的发展贡献了宝贵的知识财富。

圆桌讨论


主旨演讲后,专家们围绕如何做好主动健康,以及老年运动处方推广的痛点进行了一次精彩纷呈的圆桌讨论。圆桌讨论由暴继敏教授主持,杭州市陈经纶体育学校崔颖教授,北京体育大学王正珍教授,人民日报社健康时报总编办公会成员、医院部主任井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生活圈》栏目执行制片人、主任编辑胡清波,以及董碧蓉、张元亭、王红漫等专家参加了圆桌讨论。在圆桌讨论中,专家们各抒己见。张元亭院士首先从运动安全角度结合智慧可穿戴技术讨论了如何安全地做好运动;王红漫教授从卫生经济学角度切入,论证了主动健康的投入与产出问题,希望携手推进大数据分析应用工作,通过大数据分析来优化运动处方;王正珍教授分享了她在运动处方个性化方面的心得,强调了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生活习惯制定个性化运动计划的重要性,并提出强化优质的培训工作以将运动落到实处;崔颖教授从其二十余年接诊人群的转变,谈及自身对健康促进的关注点的认识,剖析了与医疗合作的运动处方升级,提出了当前老年运动处方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如缺乏针对性的运动指导、老年人对运动重要性的认识不足等;井超提出推广运动处方的关键在于树立正确的认知,知、信、行合一,即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运动重要性的认识,建立信任,并最终转化为行动,她建议应通过多渠道传播运动健康知识,以增强大众的健康意识和运动参与度;胡清波亦认为在运动的推广上,如何改变百姓的观念是关键,媒体有其传播优势,在体卫融合中可以起到指导民众做选择,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运动观念等作用,她希望学术界能多与媒体联动,通过制作高质量的健康教育节目和公益广告,同时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增强与公众的互动,以提高运动健康信息的覆盖率和影响力;董碧蓉教授强调了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她指出要实现运动健康处方的有效推广,需要体育、医疗、教育、媒体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她还提出了建立一个综合性的运动健康信息平台,以促进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从而为公众提供更加精准和个性化的运动健康指导。在讨论的尾声,专家们共同呼吁,应加强行业内外的沟通与合作,共同推动运动健康事业的发展。

专题分会场


本次活动除学术主旨演讲外,共设有六个专题分会场,分别从穿戴设备、人工智能在老年领域的应用、老龄化过程中的跨学科合作、运动与脑健康、运动与老年心血管健康、老年运动损伤与康复、运动营养与老年肌少症-衰弱等多个主题来讨论运动健康在积极老龄化中的重要作用。

11月23日下午首先聚焦在穿戴设备、人工智能领域,上海体育大学王琳教授、西湖大学光电研究院王敏敏教授分别围绕“惯性测量单元在测量老年人姿势控制中的应用”、“可穿戴多模态生理信号监测与功能调控研究”介绍了人工智能及可穿戴式微型信号采集器在老年医学中的应用前景。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杨云梅教授进行了“超声技术在肌少症诊断中的应用”讲座,重点介绍了通过超声测量肌肉横截面积来作为目前肌少症诊断技术的补充,具有很强的临床应用价值。

 在运动与老年脑健康这一专题中,浙江大学教育学院高乃春教授和深圳大学心理学院王俞卜博士后从社会认知与神经认知结合的视角,提出通过增强愉悦的锻炼情感体验促进老年人运动,进而延缓认知衰老。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朱奕教授和解放军总医院胡亦新教授分别就“老年认知功能的评估与运动康复”和“肌少症-衰弱门诊为枢纽的认知衰弱VR康复”进行了深入浅出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经验分享,强调了运动康复在认知衰弱中的重要作用,并介绍国内前沿的VR康复的临床应用情况。 


积极老龄化、运动与老年心血管健康的专题会场。首先由范利会长针对目前老年医学的难题——老年共病及多重用药的管理现状进行了系统梳理,强调了多学科团队在老年医学中的重要性,提出创建符合中国国情的老年医学科创新服务模式,积极推动健康老龄化。

励建安院士围绕“慢跑与骨关节康复”进行了学术交流,作为一个身体力行的运动医学专家,通过亲身实践的骨折康复之路,证明适当运动可治疗骨关节炎,倡导运动可促进骨关节健康,并提出“运动是医药、运动不是良医”这一辩证思想,令与会的专家及学员深深的信服。

北京协和医院康琳教授围绕“老年医学专科提升和整合照护”进行讲座,提出了老年医学一站式服务,并重点介绍了协和医院借助人工智能手段开发的肌少症数字化评估与干预系统,实现整合照护的理念。

针对运动与老年心血管健康这一主题,北京医院心血管内科汪芳教授围绕“结构评估、心功能评估与运动预适应”进行讲座,运动心脏病学的角度为我们阐述了生理性和病理性心脏相关改变的鉴别要点,让大家对于运动员心脏的生理性适应及心血管风险有了一定认识。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刘遂心教授围绕“主动运动康复的理念与运动干预”,强调主动运动康复应从改变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开始,不仅要关注有氧运动能力,也要同时进行力量训练,还为大家分享了2024年AHA心脏康复指南更新要点。

北京体育科学研究所魏文哲教授则是从体育训练的角度,为我们介绍了耐力运动在竞技体育中的研究进展,并为我们分享了适合老年人耐力训练的简单有效的锻炼方法。

最后,解放军总医院徐勇教授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徐顺霖教授分别围绕“鼓励与激励冠心病人参与运动”、“体育运动提升与临床运动保健”交流了心血管病人运动的相关问题。经过一上午的学术活动,参会者都收获颇多,对于运动康复在健康老龄化和慢性病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有了深刻的认识。


24日下午的专题分会场围绕运动损伤康复及营养、肌少症-衰弱展开。首先是黄国志教授主持的老年运动损伤与康复讲坛。肌肉不仅是力量的源泉,也是关节稳定性的保障,老年人的肌肉力量和关节灵活性逐渐下降,使他们在参与体育活动时更容易遭受运动损伤。薛亮教授从有“肌”人生的角度,为我们阐述了老年人的肌肉对减少运动损伤风险价值,介绍了增强肌肉力量的方法。在运动损伤康复方面,倪国新教授带来了新的考量,采取正确的科学的方法,可以促进老年人快速而有效的康复。隔网对抗球类项目,因其趣味性和社交性,受到许多老年人的喜爱,然而这类运动对身体的灵活性和反应速度要求较高,孙宁教授就老年人在参与时需要特别注意哪些防护,如何在享受运动乐趣的同时,有效预防运动损伤给了我们很多新建议。黄国志教授为我们展现了AI技术在膝关节运动损伤康复中表现出的巨大潜力,将AI技术与传统康复方法相结合,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模拟训练,提高康复训练的趣味性和效果,可为老年人提供更全面的康复服务。


接下来是由张勤和胡亦新教授共同主持的关于运动、营养与老年肌少症-衰弱的专题分会场。首先,张漓教授引导大家探讨运动和营养对老年人的积极影响。随着全球老龄化的不断加剧,老年人内在能力的研究成为了一个备受瞩目的课题,欧阳晓俊教授对这一领域的最新进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针对老年肌少症这一广泛关注的问题,张勤教授从营养支持的角度为我们提供了详尽的解释,并强调营养支持并非独立存在,它需要与运动锻炼、原发疾病治疗以及必要的药物治疗相结合,形成一个综合的、全面的治疗方案。最后,武笑楚教授从医工结合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跨学科合作在老年人群健康管理研究中的广阔应用前景。


会议精彩纷呈,与会者纷纷表示受益匪浅。不仅对当前老年健康领域的研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而且对于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有了新的认识。专家们分享的案例和研究成果,为未来的研究方向和政策制定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此外,通过交流和讨论,与会者之间的合作意向得到了加强,为后续的跨学科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