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分会专家讲解:冬病夏治三伏贴
2020-07-14 18:52:00 来源:中国老年医学学会

有一类疾病,它病程较长、疼痛反复发作、迁延难愈,它们都归为络病,包括胸痹、中风、 癥积、消渴、痿证等,涵盖心脑血管、呼吸疾病、肿瘤、糖尿病、神经肌病等重大疾病。络病治疗中最重要的是“通络”,有一种就是“通络治未病”,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瘥防复。而“三伏贴”就是其中一种治疗方法。

“三伏贴”,即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故又称“三伏灸”、“三伏贴”。此疗法源于中医学“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的思想,具体方法源自《张氏医通》的白芥子涂法,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疾病,因其副作用少、费用低廉、操作简便、安全有效、老少咸宜等优点,目前已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接受。

三伏贴借助自然界阳气治疗慢性病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阳气旺盛,气血趋于体表,皮肤毛孔开张,此时贴敷药物更容易渗透皮肤,刺激穴位,起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的功效。因此三伏贴可以说是“借力打力”,即借助自然界阳热力量及人体本身阳气旺盛之趋势,以达到扶阳祛寒、调整体质、提高抗病能力的目的。

虚寒慢性病者更适合三伏贴

三伏贴主要是引导自然界的阳气以助长人体阳气,因此更适合患有虚寒类慢性疾病(络病)的患者,以及体虚易感的体质较差的青少年、老年人等人群。一些冬季好发的慢性疾病(络病),例如哮喘、慢阻肺、反复感冒、过敏性鼻炎等,以及一些风湿骨病、慢性肾病、妇科病等,只要属于虚寒性质的络病,均适宜进行三伏贴贴敷。

想贴三伏贴,这些准备要做好

贴敷时间一般是每伏的第一天,但提前或错后一两天进行贴敷,效果也不会受到影响,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自由选择。

 

避免常见误区,贴对三伏贴

误区一:贴了三伏贴就不用吃药了。

三伏贴主要是起提高阳气、改善体质的作用,对一些慢性、虚寒类疾病可发挥有效的预防及减少发作、减轻症状的功用,对疾病治疗也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就是说配合用药、内外结合能提高治疗效果,但平时所需的治疗用药及保健措施等依然需要坚持遵守,这样才有利于疾病的长期控制。

误区二:去年贴过今年就不用贴了。

一般来说,三伏贴应从初伏开始贴起,初伏、中伏、末伏贴敷一次。三伏贴最好连续贴3~5年,这样保证治疗的连续性对于调整机体免疫力、减轻病症等能发挥更好的效果。当然贴敷时间也应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辨证论治。

误区三:每次的贴敷时间越长越好。

每次贴敷时间一般为4到6小时,药效足以发挥,并不需要一贴一整天,贴的时间过长则可导致皮肤起泡,容易留下色素沉着或疤痕等。贴敷时间长短须以皮肤反应为度,若贴后局部温热微痒,皮色不红或微红可适当延长贴敷时间,以不烧伤皮肤为宜。

误区四:三伏贴可以自己买药、自己选穴、在家自己贴。

三伏贴操作简便,现在网络及市场上也有现成的三伏贴售卖,可以自行购买贴敷,但现成的三伏贴往往处方单一甚至成分不明,不能因人因病辨证论治,难以发挥应有的疗效。因此,三伏贴最好还是到医院进行贴敷,不仅医院的药物更为道地、有保障,而且医生会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病情、体质等辨证论治,异病异方,因人因病组方,选穴更准确,贴敷效果也就更好。

贴敷后的皮肤反应与处理

 1.正常皮肤反应及其处理

 局部皮肤潮红、灼热、轻度刺痛,或出现小水疱,极少数可以出现大水疱。患者敷药处皮肤多数会在一段时间内遗留色素沉着。

 贴敷部位如果出现小的水疱,一般不必特殊处理,让其自然吸收。或者给予湿润烧伤膏外涂以减轻不适感。大的水疱应以消毒针具挑破其底部,排尽液体,消毒以防感染。破溃的水疱应做消毒处理后,外用无菌纱布包扎,以防感染。

 2.不良皮肤反应及处理方法

 贴敷后,局部皮肤出现严重红肿、大水疱、溃烂、疼痛,皮肤过敏,低热。

 贴药后局部皮肤红肿,可外涂皮宝霜、皮康霜等减缓刺激;皮肤局部水疱或溃烂者应避免抓挠,保护创面或涂搽烫伤软膏、万花油、红霉素软膏等。皮肤过敏可外涂抗过敏药膏,若出现范围较大、程度较重的皮肤红斑、水疱、瘙痒现象,应立即停药,进行对症处理。出现全身性皮肤过敏症状者,应及时到医院相关科室就诊处理。

如果水疱体积过大,或水疱中有脓性分泌物,或出现皮肤破溃、露出皮下组织、出血等现象,应到医院相关科室寻求治疗。

 

注意事项

贴敷期间禁食生冷、海鲜、辛辣刺激性食物。

贴敷药物后注意局部防水。

对胶布过敏者,可选用低过敏胶带或绷带固定药物。

小儿皮肤娇嫩,不宜用刺激性太强的药物,贴敷时间也不宜太长。

对于残留在皮肤的药膏等,不宜用肥皂等有刺激性物品擦洗,清水擦洗即可。

 

中医药分会供稿

 

 

(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文中部分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