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势检验 守护老龄健康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检验医学分会2025学术会议圆满举办
2025-11-06 15:38:00 来源:中国老年医学学会

2025年10月25日,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检验医学分会“检验医学与慢病管理”学术会议在北京圆满举办。本次会议聚焦老年慢病防控与检验医学前沿,围绕老年“全人”健康和共病管理,紧密结合新型诊疗范式和最新检验技术,针对老年常见的血栓性疾病、肿瘤、代谢病、共病等核心议题,进行了深入的跨界交流与学术研讨。

出席本次大会的领导、嘉宾有:中国老年医学学会会长范利教授;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名誉会长丛玉隆教授,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会长毛远丽教授,中华医学会第十届检验医学分会主任委员王成彬教授;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第七、八届副主任委员郭健教授,第七届副主任委员童明庆教授,第八届副主任委员仲人前教授,第九届副主任委员郝晓柯教授;中国医师协会第五届检验医师分会副会长贾玫教授;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第二届检验医学分会主任委员邓新立教授;全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检验医学专委会第八、九、十届副主任委员兰小鹏教授,第八届副主任委员王北宁教授,以及多名来自全国的军地专家。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会长范利教授在致辞中指出,检验医学是老年慢病诊断、治疗、康复闭环中的“侦察兵”“导航仪”与“监护器”,其发展壮大对老年医学至关重要。她强调,检验医学的发展需要与老龄社会赛跑,跟时间赛跑。呼吁行业同仁加强协作,共同应对老年慢病防控挑战。最后,范会长期待检验分会在第三届会长、名誉会长及副会长带领下恪守学会宗旨,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大会名誉主席、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创始人、名誉会长丛玉隆教授回顾分会创建以来的探索历程,指出新质生产力为老年医学指明方向,未来老年检验医学将向大健康、抗衰老领域拓展并下沉基层,期待新一届委员会把握机遇、共促发展。 

大会主席、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会长毛远丽教授在开幕式致辞中,致谢总会及兄弟协会、学会的长期支持。她强调,检验医学与临床多学科的深度融合是老年疾病防治诊疗的关键,未来需推动临床医学延伸至老年健康维护,期待与会专家分享前沿理念与实践经验,将专业内容转化为守护老年群体健康的实践动能。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检验分会主任委员邓新立教授在致辞中肯定了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检验医学分会通过多种学术活动和建设举措所取得的瞩目成绩,对老年检验医学发展具有奠基性作用、填补了领域空白,期待学会稳步发展,赓续佳绩。

北京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会长贾玫教授在致辞中,希望检验专家借本次会议探索老年健康管理新应用、新策略,为提升我国老年慢病防治水平、推动老年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会议开幕式由分会副会长、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周玉教授主持。

本次大会报告和专题会议均采取线下结合线上同步直播的方式进行,现场参会代表来自检验分会第三届委员会委员和全国检验同道共500多人,线上观看人次近6万,所有会议内容均保留线上回放。

大会报告以“跨界融合,共筑老龄健康”为主题。分会名誉会长丛玉隆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童明庆教授、全军临床检验医学研究所所长郝晓柯教授以及分会第三届委员会副会长、深圳市新产业生物医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袁锦云先生,担任学术主持人。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会长、解放军总医院范利教授首先带来“老年医学的发展与共病管理”主题报告,系统梳理我国老龄化现状与老年医学发展新方向。报告指出,我国2024年60岁以上人口达3.1亿,老年住院患者共病比例超过90%,平均患病4.68种,且多重用药普遍、照护人才缺口超千万,健康老龄化面临严峻挑战。在技术创新方面,无创多重药物基因检测技术实现101种药物、66个基因、140个位点同步检测,已在4379例老年共病患者中完成临床转化,有效降低药源性不良反应风险。在学科发展与理念升级上,老年医学正从单病种治疗转向“全人”综合管理,应推广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强化营养支持、心理照护、康复干预一体化服务。报告还提出,老年医学核心应聚焦 “功能维持”,通过科学运动处方、个体化营养干预、安宁疗护等手段,结合老年健康照护师、心理照护师等专业人才培养,构建有温度、标准化的现代康养体系,实现“老而不衰、病而不残”的健康老龄化目标。

随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瑞金医院心内科陆林教授分享“糖尿病脂蛋白糖化对血管和凝血纤溶系统的影响”主题报告,围绕糖尿病血管并发症防治带来多维度突破。报告指出,糖尿病患者心血管死亡风险高,血脂异常呈现 “质与量双重异常”,传统检测难全面反映风险。在机制研究上,明确高血糖导致脂蛋白(LDL、HDL及apoA-I等)非酶促糖化诱发氧化应激与炎症,且核受体TR4是糖化apoA-I致脂质转运异常的关键介导因子;技术层面,团队前期建立了基于质谱的apoA-I糖化修饰检测技术,验证apoA-I糖化指数为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独立危险因素,并开发用于预测缺血后血管再生不良风险的CTO-Glycation评分系统;在临床研究中证实高糖化白蛋白是ACS患者对氯吡格雷低反应的独立预测因子。最后,陆教授提出新理念,即脂蛋白糖化修饰是连接糖尿病代谢紊乱与心血管并发症的关键桥梁,未来临床防控应聚焦“糖化修饰精准筛查-风险分层-靶向干预”全链条管理,实现从被动治疗到主动预防的转型。

北京协和医院缓和医疗中心宁晓红教授带来“缓和医疗,回归医学本质,助力应对老龄化”主题报告,系统阐释缓和医疗的核心价值与发展新路径。报告指出,我国老龄化背景下,老年共病、衰弱、终末期疾病患者对缓和医疗需求迫切,但目前我国死亡质量全球排名 71/80,供给能力不足,且医务人员面对终末期患者常感无助、困惑,缺乏专业支持。北京协和医院缓和医学中心在实践构建“院内+院外、线上+线下、专科+缓和医疗”的全流程服务模式,创新“柔性病床”“三级联动网络”,联动7家医联体单位及多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双向转诊;在教学层面打造全国领先的《舒缓医学》课程体系,并通过“蒲公英计划”开展全国师资培训,已培育千余名医护及社工人才。报告强调,缓和医疗需以症状控制、沟通支持、家庭关怀为核心,让患者在生命终末期少受痛苦、保有尊严,同时减轻家属负担,实现“病人、家属、医务人员、国家”四方共赢,为应对老龄化提供人文医疗支撑。

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院长周宏伟教授带来“肠道微生态:老年医学新机遇”主题报告,揭示肠道微生态与老年疾病的关联机制及诊疗创新方向。报告指出,老年群体面临心脑血管、神经退行性和代谢性等多重疾病挑战,而肠道菌群失调是人体衰老的关键标志,通过代谢、免疫、神经等多重途径参与老年疾病发生发展。其团队发现肠道菌群具有年龄特征,菌群衰老与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老年病密切相关,并成功识别多种疾病相关的关键肠菌。在创新诊断技术方面,利用肠道菌群及代谢物构建预警模型,可提前3-6个月预测卒中后并发症、心衰、肝性脑病等风险。在干预策略方面,提出“药食同源+肠道菌群”靶向干预新路径。报告提出新理念即肠道微生态是老年医学精准诊疗的核心靶点,未来需通过多组学技术、因果机制研究与个性化干预相结合,构建“关联研究-机制解析-临床转化”的完整体系,为老年疾病防治提供全新解决方案。

原军事医学科学院二所郭子宽教授带来“间充质干细胞的临床试验研究”主题报告,深度解析间充质干细胞(MSC)及相关衍生技术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方向。报告指出,全球已有1800余项MSC相关试验覆盖多组织器官疾病。MSC的作用机制被证实主要依赖细胞外囊泡(含外泌体等),其具有促进血管新生、免疫调节抗炎、神经组织保护等功能,且衍生出多样化给药方式,相关临床试验已拓展至脱发治疗、脑卒中后遗症修复等多个场景。报告强调需突破MSC外泌体异质性、分离纯化等瓶颈,未来应聚焦细胞来源优化、培养技术升级及外泌体标准化制备,推动干细胞衍生技术在慢病管理、组织修复等领域的精准应用。

10月25日下午,大会还以“老年血栓与心血管风险的检验与防控”“老年肿瘤与白血病的检验驱动与诊疗”“老年代谢性疾病的检验解码与防治”以及“老年慢病与共病的检验赋能与管理”四大专题,下设四个分会场同步开展专题学术报告与交流研讨,各会场深入交流,实现多维度、跨领域学术碰撞,进一步拓展了学术交流的广度与深度。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的背景下,老年健康已成为牵动国家战略的关注重点。《“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加强老年常见病、慢性病的健康指导与综合干预。本次学术会议汇聚了全国多学科顶尖专家同仁参会交流,聚焦老年检验医学的前沿热点与临床难点,从基础到临床,从预防到管理,在多维度进行了最新进展的探讨交流,有力推动老年慢病“预防-诊断-管理”全链条建设,为提升老年慢性病的诊疗水平、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老年医学体系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