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检验医学与慢病管理”学术会议专题报道一老年血栓与心血管风险的检验与防控聚焦核心风险,共探精准防控策略
2025-11-07 16:41:00 来源:中国老年医学学会

一、专题启幕:聚焦临床需求,奠定学术基调

2025年10月25日下午,“老年血栓与心血管风险的检验与防控”专题会议顺利召开。会议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实验医学科副主任、华西临床医学院检验系副主任江虹教授,与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检验科/输血科主任钟田雨教授共同担任主席。会议伊始,钟田雨教授在致辞强调,老年血栓与心血管疾病防控是健康老龄化的核心一提,需以临床需求为导向、以学术创新为驱动,为整场会议奠定务实精进的基调。

会议主由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检验科黄毅教授、湖北省中医院检验科赵友云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检验科刘向祎教授和山西省人民医院检验科梁红萍教授共同主持。

二、专家授课:深耕前沿领域,分享精准防控新成果

会议特邀请五位心血管领域资深专家授课,围绕检验技术与临床实践的融合展开深度分享:

陈倩教授(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心内科):以“高血压诊疗的实验室视角”为题,全面阐释检验作为临床“透视镜”的价值。她指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筛查已从高危人群扩展至所有新诊断高血压患者。醛固酮与肾素比值(ARR)作为关键筛查工具,其标准化采样与合理解读成为讨论热点。同时,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指标在早期肾损伤与代谢风险评估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推动了高血压管理从“降压达标”向“器官保护与风险预警”的转型,报告倡导以检验为导向的个体化、全程化管理策略,提升我国高血压防控水平。

黎彦博博士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围绕“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检验与风险管理”,指出应重视对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早期识别与干预,探讨了基于新型生物标志物的精准风险评估策略,强调Lp(a)、高同型半胱氨酸、hs-CRP等在风险分层中的新兴价值。同时,CYP2C19基因检测指导下的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已成为二级预防新标准,实验室风险标志物可辅助构建“院前-院中-院后”全链条风险管理体系。在急性救治环节,推荐多标志物快速检测组合(如GFAP+MMP-9+S100B)与即时检测(POCT)技术,旨在提升大血管闭塞的识别效率,显著缩短DNT(Door-to-Needle Time)。

蔺亚晖研究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分享“心血管标志物在慢病防治中的应用”,通过解析标志物与动脉粥样硬化、心肌应力及炎症通路的生物学关联,构建“亚临床损害-危险进展-代偿储备”连续体理论框架。他强调,将肌钙蛋白纳入China-PAR、ESC-SCORE等模型可显著提升风险分层能力,并具有明确的卫生经济学效益。多项大型队列研究证实,hs-cTn轨迹变化是评估长期预后的关键指标,将hs-cTn与BNP、Lp(a)等多标志物整合,构建“可筛查、可预警、可干预”的全程管理路径,为心血管疾病防治关口前移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李壮副教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以“肠道菌群在心脑血管疾病精准诊疗中的机制及临床转化研究”为主题,系统介绍心脑血管疾病相关菌源标志物的筛选,展示了可解释机器学习(Catboost+SHAP)在挖掘菌源生物标志物中的强大能力,揭示了葛根素、葛根多糖等药食同源成分通过靶向调控肠道菌群改善动脉硬化与卒中后神经功能损伤的新机制,首次阐明了“肠-脑轴”及“肠-心-肾轴”在疾病进展中的核心作用。报告从肠道菌群角度提倡构建从“诊断预警”到“精准干预”的一体化临床新范式,彰显了检验医学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控中的重要价值。

李传保研究员(北京医院):围绕“抗板与抗凝监测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强调光学比浊法(LTA)标准化与自动化在提升血小板功能检测可信度方面的关键作用。结合案例分析不同监测实验的优缺点和应用场景,强调患者的“治疗反应变异性”及其应对方案,指出治疗监测对平衡血栓和出血风险具有关键作用,个体化治疗需要精准检测。通过整合功能检测与基因分型,为构建“精准抗栓、出血与血栓风险平衡”的个体化治疗体系提供了新思路。

三、互动研讨:聚焦实践痛点,深化学术共识

授课环节后,陈倩、黎彦博、蔺亚晖、李壮、李传保五位专家共同参与互动研讨,针对现场参会者提出的临床实践难题、检验技术应用困惑等问题展开答疑,实现学术理论与临床实践的深度衔接。

四、会议总结:凝聚行业共识,赋能老年健康

最后,江虹教授总结指出,本次论坛通过多维度的交流和深入研讨,为老年血栓与心血管风险防控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期待未来能够持续深耕,为老年慢病管理注入更多实践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