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第一届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学术会议在京举行,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范利会长线上致辞,出席会议的专家学者200余人。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神经外科分会于2021年12月19日在北京成立,由北医三院神经外科主任杨军教授(专访链接)担任会长。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神经外科分会
上午的学术报告环节: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苗春燕院士在学术报告《对多模式信号处理和AI技术在家庭老龄化和人口健康方面的贡献》中指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进入老年人比年轻人多的时代,我们把人工智能当做可利用的工具,比如进行居家养老,设置各种传感器;比如正在研究对老年人进行画钟游戏测试,预测老年是否患有早期失智、帕金森病等。最终实现医生看人、人工智能看病的新模式。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主任杨军教授在学术报告《智能数字化融合技术在神经外科中的开发与应用》中指出,神经外科智能化、数字化的发展趋势明显,比如将混合现实技术应用到神经导航,显微镜术中荧光血管造影识别肿瘤的血供,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到教学。常规开展神经导航、手术机器人的辅助手术。也国内较早开始外视镜的临床应用。在神经影像上,我们进行多模态融合,更好地重建出神经纤维束、脑血管等。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岳树源教授在学术报告《听神经瘤手术策略》中指出,神经功能的保留,仍然是当今听神经瘤手术的重点。神外医生对三个领域要掌握:解剖、影像、病理。面神经如何定位,除了解剖定位,还有影像定位,对小神经纤维束能够成像,术前大概知道神经的方位。术前和术中要电生理定位。术中内窥镜定位,只适合体积小的听神经瘤。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赵曜教授在学术报告 《华山医院老年垂体瘤患者的诊疗》中指出,根据华山医院的数据,垂体瘤63岁以上,我们认为是老年人。我们垂体腺瘤手术年龄最大的患者89岁。老年垂体腺瘤主要为大腺瘤和巨大腺瘤,其中无功能型腺瘤占绝大多数。老年人的视力下降、头痛、垂体功能下降多见,术前合并症更多。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是老年垂体瘤治疗的标准方法,但开颅手术仍可以择机使用。术前评估要充分全面、围手术期监测要到位。多学科联合诊治非常必要。

江南大学附属中心医院神经外科鲁晓杰教授在学术报告《神经内镜技术创新和发展》中指出,中国神经内镜在张亚卓教授带领下,25年来与国际同步。中国专门做神经内镜的医生已经超过1000人。内镜有很多优势。垂体大腺瘤首选内镜经鼻手术切除,复杂困难的应用EEA鞍结节扩大入路,内镜全景可视化利于正常垂体的保存和颅神经减压。我们提出垂体大腺瘤的二类五分型。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徐建国教授在学术报告《颅底肿瘤手术中血管处理策略》中指出,颅底手术仍然需要情怀,如果血管损伤了,可能会面临生命危险。目前人工血管应用到颅内,还是没有出现,因为颅内的要求比较高。血管处理是颅底手术需要掌握的技术。解剖技巧:高倍放大、清晰对焦、耐心细致、锐性解剖。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王茂德教授在学术报告《DBS在运动障碍疾病中的治疗应用》中指出,DBS治疗的适应症除了运动障碍性疾病以外,相关文献报道DBS疗法还可以用于其他运动障碍疾病(梅杰综合征、痉挛性性斜颈和抽动秽语综合症)、精神疾病(强迫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药物依赖、肥胖、神经性厌食症等)、其他脑功能疾病(慢性顽固性疼痛、难治性癫痫、植物生存状态、阿尔茨海默症等)。目前,全球有超过100,000患者受益于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中国有超过15000患者受益于脑深部电刺激疗法。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辛涛教授在学术报告《椎管内外神经鞘瘤的微创手术策略》中指出,传统开放术式,后正中入路、旁正中入路,暴露面积广,视野宽阔,但组织损伤大。现在的通道技术,通过引导下导针定位,逐级钝性扩张手术路径并插入工作通道(6-22mm),在放大成像系统的辅助下进行微创精准脊柱手术,损伤更小。手术前明确三个重要问题:1、神经与血管分布;2、骨性结构与肌肉关系;3、膜性结构。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曹志恺教授在学术报告《复合手术治疗复杂脑脊髓血管病》中指出,2019年医院的复合手术室落成,以复合手术下脑动静脉畸形切除术为例,采用开颅手术方法切除脑血管畸形可能有3.7%-27.3%的残留率,而复合手术模式进一步降低畸形血管团的残留率。通过复合手术于开颅手术前栓塞或阻断主要的供血分支,达到降低畸形血管团内的张力,减少术中分离血管团所致的出血风险。通过术中造影发现残余病灶以及栓塞开颅术无法触及的供血动脉。

厦门大学中山医院神经外科田新华教授在学术报告《精准微创神经外科手术实践》中指出,特别推荐神外医生使用3D Slicer软件,—款多功能、图形、数据处理开源软件,近十年3D slicer相关文献整体呈升高趋势,2021年最高117篇。3D Slicer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辅助作用:可以重建头皮、颅骨、血肿、肿瘤、血管、神经、脑组织及其术前明确其相互关系;可以做术前手术计划,如穿刺导板制定辅助脑室穿刺或血肿穿刺方向和深度,辅助手术定位、骨窗暴露范围和入路选择等。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李桂林教授在学术报告《瘤内扰流:理念、材料和适用动脉瘤的拓展》中指出,瘤内扰流是临床需求逐渐形成的一种治疗理念;材料学的发展简化了介入操作的难度;对器械物理特性的熟悉和释放技巧的进步拓展了适用动脉瘤的范畴;术后不需抗板是我选择瘤内扰流装置的重要考量。
范利会长对会议予以高度评价,她说:此次学术会议是我们神经外科领域的一次盛会,为我们大家提供了一个学术交流,分享经验,共同创新的平台。通过这次学术会议,大家进一步拓展了视野,更新了理念,提高技术水平;同时,针对我们国家老龄化特色,老年人的发病的特点,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为推动我国老年神经外科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Prev
The "4th Academic Confer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n Health Service and Management and the 'Xunkang Cup' N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Health Management Scenario Simulation Sand Table Competition" organized by the College Education Branch of the China Geriatrics Society was successfully held
Next
助浴服务让老人更体面